大占补,冷思考

发布时间:

2024-10-01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21-23日,“大占补时期的耕地保护与空间布局优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龙游举行。教研室负责人、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岳文泽教授应邀参加此次活动并做主旨报告。会议背景

大占补,冷思考

耕地占补平衡由“小占补”变为“大占补”,对于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至关重要。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法》第十一条,将各类占用耕地都纳入占补平衡,要求补充与被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指导方针。全国各省市正在进行“多田套合”试点工作,探索农用地布局优化路径、耕地用途管制完善措施等。而9月24日,新华社正式公布了各方期待已久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


会议介绍


为了深入贯彻全面节约战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完善占补平衡”的指示,响应自然资源部关于耕地大占补与优化农业空间布局的工作部署,《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和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召开“大占补时期的耕地保护与空间布局优化”学术研讨会。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特温特大学、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举办,加深了国内学者在耕地保护领域的相互交流,激发了对耕地研究问题的思考,为后续学术研究及进一步合作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会议以“大占补时期的耕地保护与空间布局优化”为主题,设置了四场大会主旨报告,两场会议报告及一次实地参观活动。与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在耕地保护和空间布局优化方面的前沿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会议旨在推动“大占补”时期耕地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大占补,冷思考


专家主旨报告


 来自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等高校院所的八位专家分别做相关主旨演讲。岳文泽教授以“大占补 冷思考 ”为题,围绕“大占补”政策提出的背景、内涵要义、现实挑战和对策建议为重点做主旨演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大占补”政策提出的时代背景。当前国内外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风险不断上升,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面临挑战。我国耕地总量减少、耕地数量和产能呈现错位趋势、耕地先天质量较低且后天破坏等现实背景下,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针对以往的“小占补”政策下出现的“占优补劣”“占近补远”等现象造成耕地质量损失以及耕保观念扭曲等问题,“大占补”政策调整了占补管理的范围,坚持“以补定占”,拓展了补充耕地来源,改进了占补平衡的落实方式。二是“大占补”政策的多重内涵。首先,大占补是在各省区“三调”耕地面积发生较大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耕地补充任务、困难与影响在各省区层面形成显著性的反差。其次,大占补核心内容对现行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带来较大影响,“大占补”规定带有恢复属性的农用地可以作为耕地补充的来源,导致全域中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严重萎缩,部分地区还需缴纳不菲的无法完成耕地恢复任务的补偿资金,都导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动力下降。再次,在“三调”和“三线”划定基础上,耕地、城镇开发边界的碎片化加剧,大大加重“多田套合”工作任务。另外,在一些丘陵与山地为主的地区,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经济利差较大,“大占补”本意在加强“非粮化”整治,却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撂荒。三是“大占补”政策实施面临的多维安全保障挑战。首先,“大占补”制度下,“大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基本都分布在北方和西北等相对低产能的地区,而南方山区耕地边际化、碎片化又影响农业规模化生产导致粮食产能受限,进一步威胁粮食安全;其次,“大占补”有可能会导致林草湿等空间缩减和耕地撂荒进而威胁生态安全;再次,目前由于缺少复垦安置区“永农调优”渠道,耕地恢复导致农民居住空间难保障,经济收益难补偿等问题影响民生安全;最后,“大占补”政策下,耕地恢复过程耗资巨大、农民损失补贴数额大、后期管护难度和治理成本高,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安全问题。四是应对“大占补”实施下的对策建议。第一是加强“数量-质量-产能-生态”四位一体管控。第二是科学合理推进耕地布局优化,促进规模连片。第三是分类施策,强化非粮化整治。第四是区域统筹,探索耕地保护的市场交易机制。


转载自:自然资源讲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