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应急管理”:9类58个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解析

发布时间:

2025-04-28

浏览次数:

在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频繁的背景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自2021年2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来,随着有人、无人航空器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有人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各类无人机等低空航空器具有机动性强、灵活性高、受地理条件限制小等特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已在各类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事故救援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初步构建起覆盖“预防-监测-处置-评估”全链条的新型低空应急生态,实战应用场景逐步拓展。通过对近年来的有人机、无人机应急救援应用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低空经济+应急管理”主要应用场景及案例9类58个,具体如下:

“低空经济+应急管理”:9类58个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解析

一、通信保障1.应急指挥专网覆盖通过无人机、有人机、飞艇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PDT集群、宽带自组网、机载卫星站等专网通信设备,通过定点或移动飞行的方式,克服地形、地物阻隔及远距离限制等影响,快速构建联通救援队伍和各级指挥部的应急指挥通信链路,为现场救援指挥提供通信保障支撑。案例:2023年12月,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12·18”地震救援中,翼龙2固定翼无人机搭载PDT窄带通信、Mesh自组网基站,从四川自贡兰田机场飞行600多公里到积石山救援现场,后方指挥人员通过机载通信基站实现了与前方救援人员的宽窄带音视频通话,为救援行动的指挥调度提供了重要支撑。

2.灾区公网区域覆盖通过大型复合翼、固定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飞艇等低空航空器,搭载公网基站,飞行至指定区域进行定向公网保障,暂时恢复一定区域的公网信号,可为救援队伍及灾区群众提供语音、数据通信支持,确保通信畅通。案例:2024年4月,受强降雨影响,广东韶关武江区江湾镇部分村庄出现通信中断。省应急管理厅紧急调派大型长航时无人机,搭载光电吊舱、移动公网基站等载荷前往受灾区域,成功搭建起公网通信网络,为灾区提供了公网通信服务。

3.信号中继通过无人机、飞艇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通信中继基站(包括PDT窄带通信、Mesh自组网基站等),为航空器、地面救援队伍等搭建通信信号连接链路,克服地形、地物阻隔及远距离限制等影响,构建空空、空地通信网络。案例:2022年四川甘孜州泸定县“9·5”地震中,震中及周边地区道路中断,通信受阻,由于地形复杂,部分受灾区域地面通信设施一时难以恢复。救援队伍使用无人机搭载LTE专网通信设备,在震中磨西镇等地升空作业,为周边区域提供稳定的通信信号覆盖。同时,现场还配合使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Mesh自组网设备,对一些信号难以覆盖的区域进行补盲。

4.指挥调度通过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搭载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将灾情信息实时传达至地面救援现场、前后方指挥部以及其他空中救援力量,进而构建起覆盖各方的指挥调度体系,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空地协同指挥调度。案例:2024年6月,安徽黄山市暴雨洪涝灾害救援中,安徽省应急管理厅调派空中应急指挥机在黄山市区及歙县地区持续绕飞,通过机载光电设备和航测相机采集实时灾情信息,并将第一手灾区信息实时回传指挥部。同时,机上操作员还与指挥部持续进行视频连线,实时报告灾情和救援相关情况,为指挥中心救援决策与指挥调度各方救援力量提供有力支撑。

二、侦察测绘5.灾情侦察通过无人机、有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光电吊舱等侦察载荷,从空中对灾害现场进行侦察,实时获取灾害范围、灾害发展态势、灾场周边条件,以及道路损毁、建筑物倒塌、人员受困等关键信息,为救援行动开展与指挥决策提供支撑。案例:2024年9月,广西南宁遭遇强降雨,邕江沿岸出现多处地质灾害。救援人员利用无人机搭载光电吊舱,对受灾区域进行空中侦察,实时获取灾害现场高清影像、热源分布数据以及灾害体激光定位坐标等信息,为制定科学救援处置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6.全景图拍摄利用无人机等低空航空器搭载云台相机,通过全景拍摄模式,快速采集灾害核心区及周边区域影像,并生成全景影像图,直观呈现灾害现场关键要素的空间分布,为灾情研判与救援力量部署提供可视化支撑。案例:2018年7月,重庆洪峰过境,菜园坝、洪崖洞等地受到洪水威胁。救援人员通过无人机采集洪水区域地理信息,现场快速制作720°全景影像,为救援提供全面直观的灾害场景,助力救援行动开展。

7.三维建模利用无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倾斜摄影载荷,获取灾区影像数据,并进行三维建模,制作灾区三维实景图,同时在模型上开展灾害体标注、点线面量测、救援力量部署等,为灾情评估提供空间数据支撑。案例:2025年2月,在四川宜宾市筠连县“2·8”山体滑坡灾害中,突发山体滑坡。救援人员利用无人机快速获取现场三维影像,快速生成实景三维模型、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重建了灾区的实景场景,制作出了3幅航空遥感监测图和2份应急监测评估报告,为灾害风险的持续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现场的应急处置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信息支撑。

8.正射测图利用无人机、飞艇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正射摄影载荷,获取灾害区域影像数据,制作二维正射影像图,并进行点的坐标获取,线段、面积量测及灾害前后比对等,为灾情评估提供空间数据支撑。案例:2023年8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河北涿州市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使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正射相机,对涿州城区及周边重灾区进行正射影像采集,生成灾后正射影像图,为救援力量精准投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9.打点定位利用无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定位模块、激光测距载荷等,快速打点获取灾害点的位置信息,为开展救援行动提供精准的位置数据。案例:2024年7月,在湖南岳阳市华容县“7·5”洞庭湖决堤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在决口抢险时,利用无人机搭载激光测距载荷,快速打点获取管涌和渗漏位置等信息,实现了对堤防灾害点的准确定位,为决口封堵和堤防查险固堤提供支持。

10.滑坡体识别测量通过无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可见光、红外、激光等测绘载荷,获取灾区滑坡体影像数据,通过智能识别算法,精准识别任务区域内滑坡体,确定滑坡体的数量、位置、大小等特征。案例:2023年8月,云南昭通市因强降雨引发多处山体滑坡,救援人员利用无人机搭载高精度激光雷达和五镜头倾斜摄影系统,采集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并实时传输至地面站,结合AI智能识别算法监测出多处新生滑坡体和潜在滑坡风险点,并计算出各滑坡体的面积、体积和位移量,为滑坡体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11.堰塞湖识别测量通过无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可见光、红外、激光等测绘载荷,获取灾区影像数据,通过智能识别算法,精准识别任务区域内堰塞湖,确定堰塞体位置、体积、周边地形地质、湖水容积等。案例:2020年7月,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屯堡乡山体滑坡淤塞清江发生堰塞湖险情,救援人员紧急调派搭载激光雷达的无人机,获取堰塞湖区域的精确地形数据,帮助救援人员快速了解堰塞体体积、湖水容积等,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

三、巡查监测12.火场态势监测利用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红外热成像等载荷,对火灾现场的火势发展、烟雾扩散、温度分布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为火灾扑救指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案例:2024年3月,在四川甘孜州雅江县“3·15”山火救援中,为克服火场地形复杂、火势多变情况下火场态势实时监测难题,应急管理部紧急调用具备长航时监测能力与多种监测设备协同能力的复合翼无人机,挂载光电侦察吊舱和卫星通信设备,执行广域巡查任务,实时回传火场红外遥感数据、火势蔓延趋势信息,为指挥部动态调整扑救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13.灾场气象监测通过无人机、飞艇等航空器搭载温湿度传感器、气压计、多光谱成像仪及微型气象站,实时采集大气温度、风速风向、气溶胶浓度及云层演变数据,为救援行动提供气象信息支持。案例:2024年2月,湖北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救援中,省应急救援中心使用无人机对京港澳高速孝昌小河收费站、荆门二广高速等多处进行气象监测,无人机搭载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大气温度、风速风向等数据,为除雪行动和指挥调度提供准确路况信息与决策依据,有效助力抢险保通。

14.水体取样在危化品事故等灾害救援中,采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水体采样器模块等,采集灾场及周边水体样本,分析液体成分及水体污染情况,为研判灾情与制定方案提供依据。案例:2023年10月,京津冀三地组织开展演练,设定河北保定市定兴县境内107国道跨南拒马河桥上,一辆柴油罐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柴油泄漏流入南拒马河,威胁下游雄安新区白洋淀水环境安全和天津市水域安全。演习现场,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实施水质取样、空气监测、污染水体无害处置等任务,为研判灾情与制定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持。

15.水流流速监测在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引发的水流湍急场景中,利用无人机搭载雷达、流速仪等载荷,对水流速度进行快速、精准测量,为救援决策提供关键数据支持,辅助评估风险、制定救援方案及保障救援人员安全。案例:2024年7月,在湖南岳阳市华容县“7·5”洞庭湖决堤救援中,救援人员使用无人机搭载雷达波流速仪进行测量,快速测量决口水流流速,结合堤内外水位差,迅速预判决口发展趋势,为制定堵口方案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

16.有害气体监测通过无人机搭载气体探测传感器,快速检测灾害事故现场的有毒有害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挥发性有机物等),实时回传浓度、分布及扩散趋势数据,为救援决策提供支持。案例:2023年3月,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G70福银高速路汽油槽罐车侧翻事故救援中,宁夏消防相关救援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气体检测,并实时回传数据,精准锁定泄漏点位置,快速划定警戒区,引导救援力量从侧上风方向安全接近,为交通事故救援中倒罐等重要作业提供技术支持。

17.地质灾害监测通过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红外热成像、激光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等载荷,按预设周期巡航隐患区域,快速获取地表位移、裂缝变形、岩体松动等数据,分析形变趋势,辅助灾变预警与应急响应。案例:2015年12月4日,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救援中,南宁市调派无人机对灾害区域进行低空航测,及时获取灾害区域长时间系列高分辨率监测成果,分析现场地陷形变趋势,为处置现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决策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了全面、客观、准确的技术支持。

18.尾矿库监测通过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红外热成像,以及激光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等载荷,对尾矿库的坝体、库内水面、排洪设施、周边环境等关键部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数据采集和分析,以实现对尾矿库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尾矿库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案例:2019年9月,四川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对全市35个尾矿库全面开展安全现状系统诊断,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提取全部尾矿库关键参数,识别尾矿库周边地质灾害点17个,判别尾矿库隐患60个,为各级监管部门详细掌握本辖区内尾矿库运行状态、隐患分布及危险程度等提供科学支撑。

19.火警核查119接警中心在接到火警信息后,迅速派出无人机前往火警地点,利用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热成像仪等设备,对现场情况进行快速勘查、核实,为后续的应急处置提供准确信息的工作方式。案例:2023年9月,江苏南京市栖霞区某化工厂接到疑似有毒气体泄漏报警,南京消防立即出动大疆M300 RTK无人机搭载气体检测仪和红外热成像设备前往核查,通过热成像确认无明火后,检测到3号储罐区硫化氢浓度远超安全阈值,并观察到泄漏源为法兰密封失效。指挥中心根据无人机回传数据,立即划定警戒区并疏散周边群众,同时制定带压堵漏方案,最终成功完成救援处置任务。

20.森林火灾巡检在森林防火工作中,通过无人机、有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可见光、热红外成像相机,按预设航线巡航林区,及时发现并识别火情,辅助火灾早期预警与精准扑救。案例:2024年3月,河南灵宝利用无人机在国有灵宝川口林场卫家磨林区,开展森林火灾巡检并实时传输林区影像,及时发现潜在火情,有效提升了森林防火巡查效率和预警能力。

21.河道巡查利用无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高清摄像头、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对河道进行空中巡检,通过航拍快速获取水位、水流、淤积等数据,及时发现河道安全隐患。案例:2022年11月,湖北省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对汉江、东荆河潜江段有障碍物遮挡、巡查人员难以涉足的重点险工险段进行河道巡查,快速获取水位、河床等数据,精准识别堤岸边坡稳定性程度,为堤防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22.巡堤查险利用无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快速扫描堤防表面及周边区域,精准识别渗漏、管涌、裂缝、滑坡等隐情隐患,有效提升巡查效率。案例:2024年8月,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在吉林松原市出动巡堤查险无人机飞行28架次,巡查堤防76公里,在松花江前郭县、宁江区和哈达山水库等堤段发现了多处渗漏和管涌,为及时处置提供了有力支持。

23.地质隐患巡查利用无人机、有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可见光、热红外成像相机和激光载荷等,对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进行空中巡查,以快速、高效地获取地形地貌变化及地质信息,识别潜在地质隐患。案例:2024年7月,云南德宏州芒市遭遇持续强降雨,巡查组开展无人机地质隐患巡查,发现弄丙村吕折二组背后斜坡顶部出现局部滑塌现象,相关部门随即高度关注降雨及隐患变形情况,及时组织多户居民有序疏散转移,实现受威胁群众“零伤亡”。

24.密闭空间巡查利用无人机搭载避障激光雷达、气体检测模块及高清热成像相机等,按预设路径巡航密闭空间,实时监测结构形变、气体泄漏及温度异常等情况,辅助隐患精准排查与作业安全评估。案例:2021年7月,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地铁5号线隧道严重积水,救援人员使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气体检测仪和双光热成像相机,实时检测地铁隧道内有害气体浓度和电气设备短路风险点,为后续抢修作业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25.消防通道巡查利用无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的机动性、灵活性和高空视角等优势,对消防通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空中巡查,识别消防通道堵塞情况,及时引导处置,以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无阻。案例:2024年11月,浙江杭州萧山利用无人机对消防车道堵塞进行巡查监管,将拍摄的实时画面数据回传至管理平台,及时发现消防通道占用问题,有效降低消防车道违规堵塞、占用现象。

26.电动车安全隐患巡查通过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红外热成像载荷,对电动车集中停放区域、充电场所等进行空中巡查,及时发现电动车违规充电、电池温度异常、占用消防通道等安全隐患,保障公共安全。案例:2024年8月,上海市徐汇区消防救援支队创新开发“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无人机巡查系统”,借助无人机机巢实现全区全覆盖,开展电动车安全隐患常态化巡查,通过热成像技术实时检测电动车充电温度异常、识别“飞线充电”与违停,锁定违规行为,数据上报给城运中心,形成“发现-派单-整改-复核”闭环管理。

27.化工园区巡检通过无人机搭载高精度气体传感器与可见光、红外热成像载荷,对化工园区等重点风险区开展日常立体化监测巡查,实时检测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浓度及设备表面温度异常,辅助管理人员动态掌握风险态势,实现常态化安全防控。案例: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有机合成厂使用无人机,搭载高精度气体传感器、可见光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仪,针对高空火炬、厂房设备等人工巡检高风险区域,实现全方位、无死角智能化巡检,快速完成高危区域风险排查,有效提升了巡检工作效率。

28.高危场景巡查利用无人机等各类低空航空器搭载可见光、热红外等载荷,对危化品事故处置等存在高风险、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高危场景进行持续巡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或为救援行动提供安全监测支持。案例:2015年8月,在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救援人员利用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红外热成像等载荷,对事故现场进行多次巡查,获取现场灾害态势和救援行动进展情况,为救援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消防灭火29.吊桶灭火通过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航空器外挂吊桶载水,将水(或灭火水剂)从空中投放到火点、火线,直接扑灭明火或压制火势,实现灭火目标。案例:2022年3月9日,在河北保定市涞源县北石佛镇石道沟村山火救援中,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张家口驻防队伍出动直升机,成功完成吊桶灭火任务,累计飞行20小时40分,洒水47.5吨,扑打火线3000余米,扑灭火点烟点15个,保护景区、村庄等重点目标,有力保障了火场周边区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0.水箱灭火通过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搭载机内水箱、机腹式水箱载水(灭火水剂)飞行,将水(灭火水剂)从空中投放到火点、火线,直接扑灭明火或压制火势,实现灭火目标。案例:2024年3月,在四川甘孜州雅江县“3·15”山火救援中,应急管理部调度“鲲龙”AG600灭火机首次执行水箱投水实战灭火任务,在火场海拔超2600米、火线蔓延超3公里的复杂地形,实现了低空低速精准投水,累计投水超百吨,助力阻断火场复燃路径,验证了AG600作为国产大型特种装备的灭火效能,为我国应急救援提供了新质战斗力。

31.投弹灭火通过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航空器,投放灭火弹、灭火水袋等进行灭火,灭火弹内通常装有特殊的灭火药剂,可通过空爆或触地爆破的方式覆盖火点、火线,以扑灭或压制火势。案例:2023年6月,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6·14”森林火灾救援中,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无人机分队参加灭火处置,采用3架多旋翼无人机轮流投掷干粉、水剂灭火弹进行灭火作业,成功压制陡坡处火点1处,消灭残余火点2处,有效地控制了火势蔓延。

32.提拉水带灭火采用中大型无人机搭载侦察载荷、水带提拉装置、水泵等,提拉水带到指定位置,通过水枪精准定向喷射水或灭火剂进行灭火,提升灭火效能。案例:2024年10月,在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在森林火灾处置演练中,救援队伍使用大载荷灭火救援无人机,搭载系留水带,精准喷射灭火剂成功压制火势,有效提升了灭火效率和安全性。

33.空中破窗利用无人机搭载破窗装置(主要是针对玻璃材质窗户),通过发射破窗弹等方式进行破窗,能够在救援人员难以快速进入室内的情况下,为开展建筑灭火、火场排烟,或救援人员进入创造条件。案例:2024年9月,在福建福州市高新区开展的全球首次130米超高层建筑灭火实战演练中,针对38层办公楼突发火灾,使用无人机快速实现空中破窗,为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34.水带铺设利用无人机装载消防水带,辅助完成火灾现场水带的快速、长距离铺设,解决在一些复杂地形或危险场景下人工铺设水带困难、效率低等问题,为迅速建立起灭火供水线路提供支撑。案例:2024年5月,在山西吕梁市交城县山火扑救中,救援队伍利用大型重载无人机挂载特制水带卷盘,突破地形限制,采用“定点悬停+机械爪抛投”方式将水带精准投放至指定位置,形成“无人机投送水带—无人车运输设备—消防车供水”的立体供水网络,为山火扑救提供了有力支撑。

35.喷洒隔离带通过有人机或无人机搭载药剂喷洒设备,对目标区域实施精准喷洒覆盖,快速形成阻燃隔离带,阻断火势蔓延路径。案例:2025年3月,在湖北十堰市在森林火灾无人机灭火应急演练中,救援队伍使用多架无人机搭载水基弹、干粉罐和系留水带,对预设隔离带区域,进行覆盖式喷洒,快速形成阻燃隔离屏障,成功扑灭火势,显著提升了灭火效率和安全性。

36.空中点烧采用无人机搭载空中喷火模块,根据火攻灭火需要,对人员难以抵近的断崖、陡坡等地段实施空中点烧,从而达到控火、灭火的目的。案例:2025年3月,在四川成都市龙泉湖森林灭火实战化演练中,针对人工难以抵近的断崖、陡坡等复杂地形,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采用大疆M300无人机搭载P300喷火器模块,实施精准空中点烧,快速引燃高危区域的可燃物,配合地面开设隔离带,形成可控燃烧带阻断火势蔓延,有效提升了点烧效率。

37.高层建筑灭火在高层建筑灭火救援中,采用中大型无人机等低空航空器,通过相关装置发射灭火弹、喷射干粉或泡沫灭火剂、垂直拉升水带进行灭火,或辅助进行水带铺设,压制火势蔓延。案例:2025年4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开展的无人机超高层建筑灭火救援测试演练中,救援人员利用高层建筑灭火系留无人机,在150米高度喷射水、泡沫对超高层建筑火灾明火进行了有效压制,阻止了火势继续扩大,为救援人员进入室内进行灭火赢得了宝贵时间。

五、投送运输38.装备投送运输通过重型直升机吊运推土机、挖掘机等重型设备,助力道路清障和基础设施修复,或通过中大型无人机运输轻小型救援设备、通信器材等,实现装备投送运输保障。案例:2023年7月,北京遭遇特大暴雨,房山区部分村庄道路与通信中断。救援人员通过无人直升机给房山区十渡镇政府投送了50部卫星电话,为灾区政府指挥群众自救和灾情上报提供了重要支撑。

39.物资投送运输利用低空航空器的物资运载能力,向灾害区域实施物资、设备、药品、给养等的精准定点投送,实现灾害现场的快速支援保障。案例:2024年5月,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古乡雪瓦卡村桥梁被河水冲毁,林芝市应急管理局派遣1架高原型米-171直升机展开救援,将受困群众的生活必需品、药品等物资运往灾害现场,共飞行5架次、4小时17分钟、580公里,运送物资600余公斤,有力支援了灾害救援现场的物资保障。

40.人员投送运输利用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将救援人员投送至灾害现场附近机场或任务现场指定位置(机降、索滑降等),快速高效实现力量投送。案例:2022年9月,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9·5”地震救援过程中,道路中断,救援队伍使用5架直升机多次往返于石棉县王岗坪乡、草科乡,共投送救援人员121人次,转运受困群众115人。

六、救援处置41.红外及可见光搜救采用有人机、无人机等挂载可见光、热红外等侦察载荷,对某一区域内的被困或失联人员进行搜索,从而确定目标人员的位置。案例:2024年6月,重庆江津区中山镇独角山三人进入山林后迷路失联,救援人员使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热成像仪进行搜索,10分钟内锁定被困者位置。最后成功救出三名被困人员。

42.手机信号搜索定位利用无人机搭载虚拟手机基站等设备,在空中对特定区域内的手机信号进行搜索、定位,从而确定手机(以及使用者)的位置。案例:2024年1月,在云南昭通“1·22”山体滑坡救援中,救援队伍使用生命搜救无人机,基于电子终端2G/4G/5G/WIFI信号指纹融合识别技术,以物找人,通过手机信号定位滑坡体下失联人员,有力保障指挥决策精准科学,各方力量协同高效救援。

43.航磁探测采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高灵敏度磁力仪,通过低空磁异常探测技术,执行地震废墟金属构件定位、地下/水下掩埋车辆探测等任务。案例:2024年7月,在陕西商洛“7·19”丹宁高速水阳段桥梁垮塌灾害救援中,救援人员使用2套无人机航磁探测设备查找到河道淤泥内车辆主体残骸3处、局部残骸17处,有效加快了搜寻进度。

44.救援引导通过无人机搭载激光模块,从空中投射激光定位光束,为救援队伍或地面人员行进等提供空间位置指引。案例:2024年8月,广东江门市恩平河排森林公园3名人员迷路被困,在救援小组进山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使用无人机通过激光和探照灯引导行进路线,帮助被困人员成功获救。

45.应急照明采用多旋翼无人机或系留无人机搭载照明灯组,在空中对地面实施移动或定点照明,为地面救援行动展开提供良好照明条件,辅助救援行动开展。案例:2025年1月,在西藏定日“1·7”地震救援中,救援人员使用2台系留照明无人机进行应急照明保障,为黄金72小时救援提供了有力保障。

46.空中喊话利用多旋翼无人机集成数字扩音系统,通过远程语音输入与预设音频播放等形式实现定向声波覆盖,用于喊话指挥、受灾群众疏散引导、自救指导等。案例:2024年6月,厦门思明区西浦路永年天墅一居民楼7楼着火。消防救援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内攻灭火,另一路用无人机连接喊话器,靠近起火建筑,用普通话和闽南语隔空向楼内人员循环喊话,指导楼内人员自救避险,有效提升了灭火处置效率,避免了人员伤亡。

47.绳索牵引利用无人机等搭载救援绳索,突破地形、河流等障碍,根据救援行动需要将绳索牵引至指定位置,辅助架设绳索救援系统,或者通信线缆损坏修复时用于牵引线缆。案例:2024年1月,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三义乡,一名通信铁塔施工人员在抢修电缆时,因设备故障被困高架线缆上,且时值深夜,被困者体力严重透支,生命安全面临威胁。在救援过程中,彭水消防救援大队通过无人机将高强度牵引绳吊升至被困者位置,引导其固定绳索并搭建滑轮组,成功将被困者从高空缓缓降至地面。

48.决口封堵在河流、堤坝等出现决口的紧急情况下,利用直升机的运输和投放能力,将大型的封堵物资(如巨石、沙袋、混凝土构件等)精准投放到决口处,以达到快速封堵决口、阻止水流进一步泛滥的目的。案例:2020年7月,湖北黄石市阳新县富河干流率洲管理区葵赛湖下垸出现50余米溃口,导致下游6000余亩农业园被淹,大型机械设备和工程车辆无法抵达。省应急管理厅调遣三架直升机予以支援,其中两架大型米-26直升机执行抛投任务,从临时停机坪起飞,将重达12吨的网兜石块空投至溃口处,配合地面大型机械在溃口两端抛石固脚,最终成功封堵溃口。

49.海上救捞利用水陆两栖固定翼飞机、有人直升机等搭载侦察载荷、救援物资器材、救援人员等,对海上遇险人员进行空中搜索,并通过空投应急物资、投送救援人员、实施绞车救援等方式,开展海上救援任务。案例:2023年11月,在珠海高栏南面约26海里处,一艘无名小艇因失去动力漂航失联,艇上有10名人员被困。南海救助局调度B-7136直升机,采用“单救援套”和“双救援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6次高绳引导,先后将10人吊运上直升机,成功实施救援。

50.水域搜救利用有人机、无人机搭载红外吊舱载荷、救生装置等,在目标任务水域开展人员搜索定位、直接施救(如绞车救援、绳索救援等)、辅助救援(如投放水上救生装置)等任务。案例:2024年8月20日,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大溪乡大溪村2名人员钓鱼时被突涨的河水围困在河心孤岛,情况危急。在救援过程中,永定区消防救援大队操控搭载抛投装置的无人机向被困人员精准投送救生衣和救生圈,并调度直升机进行支援,最终2名被困人员成功获救。

七、灾情评估51.灾情评估利用无人机搭载可见光、多光谱、激光雷达等载荷,在灾后快速获取受灾区域的高清影像或激光点云数据,生成精准的受灾范围图、建筑物损毁模型及地表变形分析,辅助评估山体滑坡、洪涝、地震等灾害的影响程度,为损失统计和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案例:2024年7月,广西桂林市应象鼻山和猫儿山等景区遭受洪涝灾害。在灾后灾情评估过程中,技术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建模,生成地面高清图像和数据,分析景区受灾范围和损毁情况,并对山体结构表层进行分析,针对多个关键点进行低空安全排查,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区域并提出防范措施,为景区灾后恢复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52.火灾调查评估利用无人机搭载各种专业设备,对发生建筑火灾或森林火灾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勘察和数据采集,进而对火灾的规模、损失、成因等进行分析评估,为防火措施制定、恢复重建等提供科学依据。案例:2022年8月,在重庆市北碚区“8·21”山火救援过程中,救援队伍利用无人机精准测量火场位置,实时传输到指挥前线。在火灾扑灭后,救援人员还使用无人机对火灾区域进行航拍,获取火灾后的影像资料,帮助评估火灾的规模和损失,为后续的森林恢复和防火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53.建筑倒塌损失评估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对建筑倒塌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图像和数据采集,再通过专业的分析软件,对建筑结构损坏程度、内部物品损失情况以及周边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为后续的救援和重建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案例:2022年9月,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9·5”地震救援过程中,大量房屋倒塌,四川省应急管理厅调派多架无人机搭载摄影测量和激光雷达载荷,对受灾重点区域进行数据采集,生成相关成果,快速识别出23栋完全倒塌建筑和47栋严重损毁建筑,并精准标注出12处存在二次坍塌风险的结构隐患点,为救援力量部署、危险区域划定和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八、医疗救助54.伤员运送使用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搭载医疗救援设备及专业医疗人员,对伤员进行紧急运送的救援活动。案例:2022年9月,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9·5”地震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通过多架直升机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累计转运伤员50名,包括1名89岁重伤老人,创下高原地震救援新纪录。

55.医疗物品投送利用有人机或无人机搭载医疗物品保温储运舱等,到达医疗站点坐标或紧急区域目标空域,精准投放药品、血袋等医疗物品,提升投送效率。案例:2023年8月1日晚,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苏村一位受困病人急需无人机投送氧气瓶、药物等医疗物资。受洪水影响,苏村的道路淤泥普遍厚达30公分,救援人员难以通行,石楼镇政府工作人员使用无人直升机挂载氧气瓶、药物、应急电源及照明设备等物资进行空投,顺利开展了救助任务。

56.环境消杀利用无人机搭载消毒液喷洒装置与喷雾系统,按预设航线巡航指定区域,规模化实施全域雾化消杀,辅助防控疫情与阻断病毒传播。案例:2021年7月,河南省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导致严重洪涝灾害。随着洪水退去,灾区面临传染病暴发的风险。为防止疫情传播,无人机被用于灾后环境消杀工作,救援队伍利用无人机按照预设的喷洒航线进行自动喷洒消杀作业,快速高效地完成了环境消杀工作。

九、安全生产57.执法取证应急管理部门采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热成像仪等设备,对矿山、化工园区、建筑工地等场所进行空中巡查,实时监测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快速识别违规操作、设备隐患或气体泄漏等风险,并进行远程取证,助力精准排查隐患,防范生产事故发生。案例:2024年8月15日,在山西吕梁某矿山,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运用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对矿山开采区域进行空中巡查。无人机快速发现一处隐蔽的设备线路老化隐患,远程取证后生成执法报告,有效避免了潜在事故。

58.安全科普利用无人机喊话等方式,向公众传播应急救援相关的安全知识、技能以及正确应对方法等内容,以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案例:2025年4月,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应急管理局使用配备高分贝喇叭和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每天早中晚分别巡航林区、坟场和农地等重点区域,循环播放防火提示,如“乡亲们,请注意!当前处于森林高火险期,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向村民科普森林防火知识,增强村民的防火意识。


转载自:低空经济时代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