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速低空经济赛道,谁将主导万亿级产业未来?
一、低空经济:城市竞争的下一个战略高地2025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这一依托3000米以下空域资源、涵盖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智慧物流等多元场景的产业,正以万亿级规模重构城市竞争力版图。中国人民大学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LCDI)显示,全国58个城市已展开激烈角逐,深圳、北京、成都凭借差异化优势位列前三,共同勾勒出中国低空经济的“黄金三角”。

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试验场,更是城市治理能力与产业生态的试金石。从无人机送咖啡到“空中出租车”试飞,从应急救援到精准农业,低空场景正渗透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预计突破5万亿元,而城市间的竞争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全产业链生态构建。

二、解码城市排名:四大维度下的胜负手LCDI报告从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政策赋能效力四个维度,构建了包含36项指标的评估体系。深圳、北京、成都的领跑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发展逻辑。
1. 深圳:政策全链覆盖的“超级样板”深圳以90.0分的综合得分稳居榜首,其核心优势在于“政企联动+技术破壁”的生态闭环。作为全国首个设立低空经济管理局的城市,深圳通过压缩eVTOL适航认证周期50%、推动美团无人机日配送量突破20万单等举措,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动能。其产业链完整度全国第一,2300余家低空经济企业覆盖研发、制造、运营全链条,形成“核心枢纽+基层站点”的立体网络。
2. 北京:创新大脑驱动技术制高点北京以技术创新活力全国第一的成绩位列第二,依托1240家企业和17家人才培养机构,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中关村(延庆)低空经济产业园集聚了从无人机整机制造到低空智联网的全产业链企业,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数达124项,专利数量领先全国。但报告也指出,北京需在政策赋能力度上补足短板,强化场景落地的政策联动。
3. 成都:西部链合试点的“场景实验室”成都以85.5分跻身第三,其“链合试点型”模式通过空域改革与物流革命双轮驱动,打造低空经济西部标杆。作为西部首个获批3000米以下空域试点的城市,成都开通了双流机场至青白江铁路港无人机货运专线,并在彭州建成“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聚集百余家企业,规划50余条配送航线。生态协同能力(81.0分)和市场开拓潜力(全国第三)的亮眼表现,使其成为场景创新的先锋。
三、城市竞速的差异化路径除头部城市外,LCDI报告还揭示了七种典型发展模式,展现了中国低空经济的多元探索:杭州“需求反哺型”:以电商物流需求倒逼制度创新,完善低空物流监管体系;重庆“基建应急型”:将低空基础设施融入城市应急体系,提升灾害响应效率;海口“制度引领型”:通过自贸港政策优势构建低空开放空域管理框架;张家界“场景驱动型”:以低空旅游小场景撬动产业大生态,开发观光、跳伞等消费级应用。这些模式表明,低空经济的竞争并非“千城一面”,而是基于城市禀赋的精准定位——技术强市发力核心研发,场景大城深耕应用落地,政策高地构建制度壁垒。
四、挑战与突围:未来城市天空的三大决胜点尽管低空经济前景广阔,但城市发展仍面临结构性矛盾: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脱节:超前布局的空域管理平台与滞后的地面保障设施形成矛盾;标准体系国际参与度不足:国内多层级标准初步建立,但国际话语权亟待提升;人才与场景的错配:飞行器控制、空域管理等新兴专业人才缺口达百万级,制约规模化应用。对此,报告提出四大政策建议:全产业链支持:设立专项基金推动技术攻关,如成都聚焦eVTOL试点、北京强化芯片与传感器研发;双轮驱动机制:以市场需求反哺技术迭代,例如深圳通过物流场景验证无人机性能;基建智能化升级:建设“核心枢纽+基层站点”网络,统一空域管理平台;安全底座构建:部署低空感知网络,明确事故责任与空域动态管理规则。
五、结语:低空经济,一场城市天空的“无限游戏”低空经济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综合能力的较量——政策胆识、技术厚度、场景想象力缺一不可。未来,谁能率先打通“技术-场景-政策”闭环,谁就能在低空经济的蓝海中占据制高点。正如LCDI报告所预言:到2030年,中国或将诞生首个“低空经济万亿级城市”,而这场关于天空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