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25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全面刻画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态势。
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杨冠灿介绍,《指数》创新性地从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和政策赋能效力四个维度,对我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
本次发布的指数评价体系包含4个维度、36项指标,重点选取低空经济企业总量、专业人才培养机构数量、产业园区规模等核心指标,精准刻画我国城市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深圳、北京、成都跻身前三甲 结果显示,深圳市以90.0分的综合得分拔得头筹,北京市(85.8分)和成都市(85.5分)分列第二和第三位。这些城市凭借政策突破、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构建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深圳:设立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管理局,美团无人机日配送单量突破20万,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适航认证周期压缩50%,形成“政企联动+技术破壁”的生态闭环。 北京: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密集优势,聚焦核心技术研发,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大脑”。 成都:获批西部首个3000米以下空域试点,开通双流机场至青白江铁路港无人机货运专线,成立覆盖300家企业的产业联盟,探索“空域改革+物流革命”新路径。
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研究团队提炼出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多项典型特征:①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显著,技术创新成为驱动力;②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但国际参与度不足;③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与产业配套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④政策创新与场景应用呈现良性互动促进关系。
四大政策建议①实施全产业链支持策略,政府牵引完善市场化支持,全面提升产业协同生态效能;②建立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机制,通过应用场景反哺研发创新;③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与智能化升级,构建"核心枢纽+基层站点"的立体化服务网络;④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低空经济技术基建的安全底座,以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为中心优化空域动态管理机制。
发展低空经济,不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话语权、保障国家空域安全、服务民生需求的战略选择。
低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产业链条长,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运营、维护等环节,每一环节的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都会直接推动产业发展。团队注意到,中国低空经济正通过“产教融合”机制构建起独特的产业生态,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创新需求深度融合,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与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国性低空领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产教融合载体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了资源高效整合。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离不开政策创新与产业生态的深度耦合。许多城市通过构建“制度先行+全链布局”的协同模式,形成了政策引领产业、产业反哺制度的良性循环,显著提升了生态协同能力。
转载自:低空经济时代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