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知识】低空经济:定义、核心范畴与未来图景

发布时间:

2025-04-01

浏览次数:

什么是低空经济?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通常指地面以上1000米以下,部分场景延伸至3000米)为基础,通过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通用航空器等载具,开展载人、载货、作业等飞行活动,并辐射带动制造、服务、保障等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本质是对低空资源的立体化开发,类似于土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但更强调三维空间的动态管理与技术驱动。核心范畴:四大产业与三大支撑低空经济的核心范畴可概括为“四大核心产业”和“三大支撑体系”,覆盖从制造到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核心产业:技术驱动的立体经济低空制造:包括飞行器(如无人机、eVTOL)、核心部件(电池、碳纤维材料)及配套设备的生产。例如,宁德时代研发的400Wh/kg级航空锂电池、亿航等主机厂的eVTOL整机集成,均是产业链上游的关键环节。低空飞行:涵盖运输、作业与消费场景。如无人机物流(顺丰、美团的城际配送)、农业植保(25.1万架植保无人机年作业26.7亿亩次)、低空旅游(桂林“空中漓江”项目)等。低空保障:空域管理、导航通信、反制系统等基础设施。例如,深圳利用实景三维技术规划低空航路,重庆构建“空域图+设施图+产业图”的立体管理模型。综合服务:包括数据平台(如低空智联网)、教育培训及金融支持,例如湖南智航飞购整合北斗与5G技术构建无人机配送网络。2. 支撑体系:政策、技术与安全空域管理:需通过“分层划设+动态调配”提升资源效率。例如,湖南将空域分为政务执法层、公共服务层等垂直层级,并基于北斗格网划分水平单元。技术创新:高能量密度电池、轻量化材料(碳纤维占比达eVTOL机身70%)、AI飞控系统等技术突破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安全监管:建立“管得住”的体系,如自然资源部整合全国3363座基准站形成北斗导航“一张网”,确保飞行安全与公共安全平衡。战略价值:从效率提升到经济引擎低空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地面交通的二维限制,以“中短程+高效率”重塑产业逻辑:经济拉动:预计到2035年,中国载人eVTOL年需求达4.2万台,商业化收入超3000亿元,同时带动新材料、新能源等关联产业。社会服务:在应急救援(武汉电力巡检)、医疗物资运输等场景中,低空飞行可降低30%以上的成本。创新驱动: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例如深圳探索“低空数字底座”,通过三维网格编码实现空域资源数字化管理。结语低空经济不仅是“天空之城”的蓝图,更是技术、政策与市场协同的结果。从制造端的碳纤维机身到应用端的无人机配送,从空域管理的精细化到数据驱动的智联网,这一立体经济形态正在重新定义未来的城市与产业边界。而如何平衡安全与经济性,如何实现“飞得稳”与“用得好”,将是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