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整改助推巴南花溪河蝶变

发布时间:

2024-01-21

浏览次数:

督察整改助推巴南花溪河蝶变

◆本报记者 余常海


冬日暖阳,不少市民漫步在重庆市巴南区花溪河边,河水清澈,令人神清气爽。


巴南区花溪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63.6公里,流域面积约262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4%,是巴南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近年来,巴南区通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花溪河水质不断改善,昔日的“脏水河”逐步蜕变成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成为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水体严重污染,“母亲河”求变


从小就住在巴南区花溪街道的杨英存,最爱的就是夏天。“不管外面多热,花溪河的水总是冰凉的,每天晚上在河边散步,乘凉的人数不胜数。”杨英存告诉记者,记忆里的花溪河生态良好,河里不时有鱼跃出。


杨英存的话并不假,据记载,清朝诗人赵御也曾用“石知渔子能来否?强借桃花号此溪”的诗句描绘花溪河的美景。


花溪河发源于巴南区南彭街道花土湾,在李家沱街道马王坪汇入长江,贯穿整个巴南区,覆盖常住人口50%。花溪河两岸更是商业繁华、工业兴盛,是巴南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但伴随着巴南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花溪河沿岸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生产生活污水排放让花溪河不堪重负造成严重污染。


巴南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蒋渝告诉记者,过去花溪河里长满青苔,鱼虾几乎绝迹,约22.3公里的河道水体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群众一度反映十分强烈。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交的群众举报投诉案件达20余件,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列入黑臭水体名单挂牌督办。巴南人民依赖的“母亲河”迫切需要改变。


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实施全流域治理


巴南区委、区政府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下决心实施花溪河综合整治。


花溪河贯穿巴南全境,如何实施全流域的治理,成为摆在巴南区面前的一道难题。


巴南区各部门集思广益,最终呈现出一套“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策略。“按流域区分,在不同的地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花溪河的改变。”巴南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进向记者介绍说,2020年4月,花溪河综合整治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34.79亿元,整治范围为全流域水体,涉及城市建成区面积49平方公里。这一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环境整治、水安全整治、水生态整治、水环境治理配套、智慧水务工程等5个方面。项目启动3年来,累计新改建管网140公里,实施混错节点改造150处。


多年前,在花溪河流经的城市边缘地带的山坡上种菜的居民很多,巴南区将“土坡菜地”的整治融入综合治理中,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来抓,明确了在规定时间内对全区213处“土坡菜地”进行全面整治。


此后,巴南区又投入800万元,在临近长江处约19万平方米的滩涂空地上,栽种了数百株麻柳等树木,将其打造成为环境宜人的湿地公园。


更为关键的是,巴南区在花溪河上下游分别建成4座水质净化站和两座再生水厂。“每座水质净化站都负责一个片区的水质,这比修建一个大型的污水处理厂更有效果。”王进告诉记者,净化站和再生水厂在就近处理污水的同时,也将尾水作为再生资源用于花溪河河道生态补水,极大地提升了流域污水收集处理质效,解决了污水直接入河的“老大难”问题,有效改善了沿岸的生态环境。


将治水与产业转型、城市升级有机结合


花溪河的治理不能依赖于一朝一夕,而需久久为功。早在治理初期,巴南区委、区政府就决心在花溪河治理过程中,结合流域自然本底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推动“治水、治产、治城”一体联动、通盘考虑,将花溪河治水和产业转型、城市升级有机融合,推动花溪河治理取得水美、产兴、人和的良好效果。


在治产方面,巴南强化前端控污,开展小微企业综合整治,对沿线1261家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家具厂、汽修等企业开展分类整治,关停取缔185家,规范整治893家,搬迁整合183家,倒逼企业技术升级、提标改造,推进攀渝钛业、万里电池、耐德山花等15家重污染企业搬迁入园或迁企出区,大大减小了花溪河流域环境风险。


同时,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积极构建生物医药、数智经济、高端装备、商贸物流、生态创新等五大产业集群绿色产业体系。近年来,巴南区在花溪河布局引进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企业、高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47家、39家、13家。


而在2023年4月,花溪河流域的重庆数智产业园成功入选重庆市首批近零碳园区试点名单。


河清、岸净、人欢笑。昔日的母亲河不仅再次以清澈的面貌回归,更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转载自:中国环境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