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湖在哪里?”
它是武汉市蔡甸区国际保护湿地沉湖的姊妹湖,更是通过生态流域治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荆楚典型样本。新年伊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片武汉市评选的美丽湖泊,感受它的生态治理成效。
珍稀鸟类从“稀客”成“常客”
初冬时节,适逢暖阳,桐湖上空成群结队的鸟浪吸引了诸多游客。
珍稀鸟类从“稀客”成“常客”,这是桐湖候鸟观测站观测本上的真实记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白鹤.黑鹳,国内罕见的卷羽鹈鹕、大红鹳等珍稀鸟类近年频频出现。
如今,桐湖湿地已成为武汉周边市民自驾出游及摄影爱好者采风的热门打卡地,优质的栖息环境也吸引了赤麻鸭、凤头䴙䴘、鸬鹚、须浮鸥、水雉、白鹭等鸟类来此安营扎寨、繁衍生息,每年吸引大量的观鸟游客。“春游美丽草甸、夏观百鸟争鸣、秋赏红蓼花海、冬品美味湖鱼”成为桐湖湿地的四季写照。
很难想象,仅仅在数年前,这里还因为过度围湖养殖造成水质严重污染,一度降为五类水质,黑黝黝的湖水散发出恶臭。
痛定思痛,桐湖办事处在蔡甸区委区政府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下,多管齐下,攻坚克难,经过数年的精耕细作,这里重焕生机,成为碧波荡漾、万鸟云集的生态圣地。
以流域治理推进全域蝶变
在桐湖,人人争当保护员,绝不允许点滴污水流入辖区。党员群众、基干民兵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每天进行河湖巡查和保护。
新出台的《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此地的保护指南。桐湖人在实践中深入学习贯彻,探索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的经验,坚决守住水生态安全底线、水环境安全底线,筑牢生态屏障。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是桐湖治理行动的关键,把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居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流域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湖泊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在这儿,坚持全民参与的全员河湖长制,实现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转变,人人都是生态哨兵,河湖长制考核在全区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桐湖办事处与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的CCF渔民驿站,通过建设固定的室外小型自动在线生态监测点,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覆盖监测。
村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过去常见的除草剂成为大家的“眼中钉”。通顺河外滩的草甸面积9800余亩,各种草本植物十分茂盛,人踩在上面软绵绵的,有一种微醺的感觉,身心上很是舒服。这里已经成为武汉著名的野游景点,大片原生态“红蓼花海”火爆网络。
人放天养、自繁自养、以鱼治鱼、以鱼治水,这也是桐湖办事处创新实施的湖泊生态保护的另一个重要探索。
“在鱼类投放时,我们既投放滤食性鱼类,也投放掠食性鱼类。一则控制浮游生物,二则维持鱼类平衡,保持鱼群、湖泊生态健康。”桐湖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万世雄介绍道。
“水的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桐湖从流域整体性和生态系统性考虑,打破过去条块分割、单一要素的治理模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开展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布局合理、系统完整的生态体系正在成形。
以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
桐湖的水质越来越清澈。
桐湖先后入选申报第七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湖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省级湿地保护公园等,生态绿色成为金字招牌,生态红利正在空前释放。
这里的美正在被户外爱好者一点点发掘:夏天,漫天莲叶清香悠远,满眼荷花点缀其间,鸟类在此翔集。长期有人在此露营、观鸟、观星、观虫。很多人将这片草甸称为迷人的“香妃湿地”,视为心中的“伊甸园”。
待河水退却,这片草甸中的大量红蓼种子重新“唤醒”,形成一片茂盛的粉红花海,迎接爱它、亲近它又愿意呵护它的游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秋季,桐湖这片草甸里的“红蓼花海”,吸引了大约7万人前来打卡游玩。
有了生态底色,桐湖恢复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吸引力,重达二十斤的野生鳜鱼等“桐湖鱼王”频频刷新记录。“虾稻米”“富硒米”品质优良。“桐湖湿地八珍”名声在外。这些绿色生态的优质农产品,深受市场欢迎。2021年,一位七旬老人在红蓼花海边摆摊卖野藕,生意火爆,一个月纯利上万元,率先享受到流量红利。
眼下,桐湖吃上了丰盛的生态饭。当地发挥生态优势和自然禀赋,建设7个山水驿站,集聚人气,培育生态旅游产业;充分挖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湖香妃”的生态价值,提升桐湖农产品的档次和品味,主打“品质、绿色、安全”的理念,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在积极申报。包括武汉百年老字号“德华楼”在内的不少企业闻讯而来,借势生态资源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良机。
绿水青山涨颜值,金山银山见价值。桐湖正大踏步地迈向绿色崛起的新愿景。
转载自:武汉生态环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