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上海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徐汇滨江在雾霾中影影绰绰。(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4799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湖南岳阳、江西萍乡、安徽淮北、山东泰安等地的景区,都取消了跨年夜的烟花表演,原因与上海迪士尼相同——空气重污染预警。
“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有什么妙招能一下子把污染降下来?”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在多个城市调研时常被问到这种问题,“但大气污染防治没有捷径,更没有灵丹妙药。”
2023年12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面世,一大特点是更加兼顾空气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责任编辑|汪韬
2023年12月31日,等待跨年烟花的迪士尼“在逃公主”们成了“大冤种”。
晚7点,距离烟花秀只有约一小时,上海迪士尼的游客突然收到通知,“跨年烟花秀临时取消”。已在城堡前占位几个小时的人大失所望。为了这场烟花,他们付出了比平时更高的成本——719元门票早早售罄,黄牛票被炒到一千多元一张,机票酒店也纷纷涨价。
雾霾是烟花秀取消的罪魁祸首。30日晚间,上海市发布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并采取响应措施。
据南方周末记者搜索,自2023年12月25日起,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西南多个城市陆续拉响空气重污染预警,雾霾波及近半个中国。
“跨年霾”并非首次,2014-2015年、2016-2017年、2017-2018年、2022-2023年的新年之交,四川、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等地都曾遭遇“霾”伏。
但这场始于2023年底的污染过程面积如此之大,已多年未见。中央气象台连发11天大雾预警,直到1月6日18时才取消。
无论是越来越多的蓝天还是不断降低的环境监测数据,公众感觉,雾霾似乎已离去,连N95口罩也忘记戴了。但取消的烟花和出行的不便均在提醒,雾霾并未彻底走远。
烟花遇冷
烟花是跨年夜的仪式感。与上海相隔一千公里的湖南浏阳,在2023年12月31日一早也发布了霾黄色预警。与由地方政府牵头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不同,霾预警是气象部门单独发布的预警。
县级市浏阳由长沙市代管,当日长沙正处于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世界之窗景区收到长沙市政府相关部门的紧急来信,取消了零点跨年烟花活动。即便如此,浏阳的跨年烟花秀仍照常举行。
烟花对于浏阳有着特别的意义,这座小城是全国烟花爆竹的主产地,正在借烟花发展文旅。2023年2月份以来,浏阳每周六推出沉浸式焰火秀,累计吸引游客逾百万人次。跨年夜,4万名线下和2000万人次线上观众观看了长达4小时的盛大烟花秀。
烟花的美丽不是没有代价。集纳了各地环境监测实时数据的蔚蓝地图App显示,1月1日0-4时,浏阳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爆表”,属严重污染。5点之后,数据才回落。
大雾弥漫,扩散条件不利,更易造成污染。雾霾面前,类似浏阳的坚持只是少数。湖南岳阳、江西萍乡、安徽淮北、山东泰安等地的景区,也取消了跨年夜的烟花表演,原因与上海迪士尼相同——空气重污染预警。
不过,跨年夜烟花表演后的2024年1月2日,浏阳创意焰火燃放活动指导中心发布了通知,2024年春节前后将暂停举办周末焰火秀活动,原因是“因夜间气温较低,出于安全考虑”,据当地媒体报道,暂停时间为2024年1月1日至2月23日。
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的贡献超出许多人的预期。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曾在2021年作过分析,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在除夕夜至初一上午,烟花爆竹对PM2.5贡献比例高达50%-70%,最高可达80%。
迪士尼宣布,给跨年当天入园的游客补偿一张下午场门票。而蓝天在2024年的第一天重回上海,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解除。当晚,似童话一般的烟花秀光彩夺目。
避霾计划失败
跨年旅游的浪漫不只是去迪士尼看烟花。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出游达1.35亿人次,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长5.6%。
逃离雾霾也可以是旅行的原因。秋冬季是雾霾的高发期,生活在北京的陈修吉看到2023年12月30日空气重污染预报,决定利用假期短暂“逃离”。
12月29日,她搭乘高铁南下,路过河北、山东、江苏,一路天色灰暗,十面霾伏,没想到目的地苏州也是如此,到了晚上,甚至连摩天大楼都隐匿在视线中。
这是一次失败的避霾计划。陈修吉不得不戴上熟悉的N95口罩。随后三天,苏州被灰色笼罩,直至到了最后要返程那天,天空才出现些许蓝色。相较而言,那天北京的天空其实更蓝一些。
气象条件是南北方同陷雾霾的原因之一。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华北、黄淮到江汉、江淮等地受均压场控制,大气比较静稳,空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同时近地面湿度较大,高湿、小风、静稳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大雾天气的出现和维持。
当陈修吉坐在开往苏州的高铁时,她同在“包邮区”的朋友正驾车从湖州前往杭州。29日,杭州空气质量接近重度污染,部分高速封闭,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开了三个小时。
2023年12月29日早晨,杭州市大运河拱宸桥段笼罩在浓雾中。(视觉中国/图)
不仅陆上,水路和天上的交通也受到雾和霾的影响。29日清晨,上海外高桥港区江面及码头上,数十艘国际航行船舶推迟或取消了原定的靠泊和开航计划。上海虹桥机场、无锡苏南硕放机场、合肥新桥机场等多个机场航班大范围延误和取消,28日的航班延误率曾一度高达百分百。
天气现象观测图用“∞”符号代表“霾”,从12月27日起,“∞”几乎遍布浙江全省,就连全国空气质量时常排名第一的舟山也未能幸免。数学上“∞”表示“无穷大”,当朦胧的雾霾将景物隐去,置身其中,的确有种“寄蜉蝣于天地”的世界无穷之感。
2023年最后一周,没有远行计划的人也因雾霾感到不便。
12月25日,河北石家庄的空气重污染预警由橙色升级为红色。重污染天气Ⅰ级应急响应也同步启动,车辆开始单双号限行,给李琰一家人的逛商场、下馆子计划造成麻烦。
社交媒体平台上对单双号限行的抱怨不在少数。市民不太了解的数据是,在工厂外迁后,交通排放是城市中的最大排放源,例如北京最新PM2.5来源解析显示,移动车辆贡献了45%的本地排放。
为了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陕西咸阳、山东临沂、四川成都等多地宣布,重污染预警期间,公交免费乘坐,其中成都地铁还打八折。
12月27日起,西安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并开始单双号限行。虽然地面不堵车了,但地下开始“堵人”,生活在西安的赵亮拍了照片,早晚高峰时2、3号线地铁“挤爆了”,一些车站甚至开始限流,排队半个小时才能进站。
2024年1月4日,上海空气依然污染,有人在微信群说上司建议员工居家办公,引群友一阵羡慕。
被遗忘的N95
石家庄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这天,虽然官方不建议户外运动,但李琰的母亲依然戴上口罩,出门跳操。
“不管雾霾有多严重我也不太在意。”23岁的李琰对于这场跨年霾内心波澜不惊。生活总归要继续,许多石家庄人都已经与雾霾“和解”。
李琰一家练就了在雾霾中生活的心态,而实际上,雾霾也越来越少。2013-2021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62.7%,重污染天数由73天减少到9天。
过去几年,病毒取代了雾霾,成为人类在秋冬季的最大公敌。甚至不少人已经忘记了,N95口罩不仅能防病毒,也是与雾霾缠斗的武器。
2023年12月30日,天津,市中心被雾霾笼罩。(视觉中国/图)
田纪原人生中第一次戴N95口罩是2017年来到北京上学后,当时是为了防雾霾。2021年他离开北京来到成都。与北京街头不同,虽然成都有时候雾霾同样严重,但几乎看不到佩戴N95口罩的行人,时而久之,他也随了大流。
“雾霾天大街上为什么就我一个人戴口罩?”一位成都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疑问。他晒出一个佩戴了一周的N95口罩,呼吸区域染上大片黄色污渍,凑近鼻子,能闻到空气中烟尘的味道。
北京市民也放松了对雾霾的警惕。2023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第一天,提前订好环球影城门票和酒店的松琦一家,在临行之际不幸遭遇雾霾。松琦不是没纠结过,但繁忙工作之余的全家出游机会是如此宝贵,他们依然如约而至。其他游客可能也抱着相似想法,虽然天冷空气又差,但热门项目还是要排队半小时起步。
“还是太草率了。”松琦事后开始后悔。回家后,女儿得了中耳炎,松琦患上感冒,一周过去还没好。她不知道疾病是否与雾霾有关。
环球影城的合影中,松琦一家戴着厚厚的N95口罩。她观察到,除了他们一家,很少见到其他游客也佩戴N95口罩。而几年前,它还是京城冬日“基本款”。
另一项城市女性的“基本款”——瑜伽裤,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被调侃可以测雾霾。有人拍视频,在外面走一圈后,裤子被揪起再回弹时扬起一大团灰尘,与弹一个鸡毛掸子的效果类似。
与李琰一家类似,松懈的背后是改善的空气。2023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2微克, 实现连续三年稳达国标。北京“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联合国环境署这样提到。
然而,对待雾霾态度不能轻易松懈。
2022年,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文章称,空气污染是对人类健康最大和最直接的环境威胁之一,影响心血管、呼吸系统、癌症、神经系统和生育等健康状况。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暴露于空气污染可造成700万人过早死亡。
除了N95口罩,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也是应对雾霾的有效装备。一位成都人展示了家里新风系统的两张照片,经历一个冬天后,滤网由白变黑。
“拐点还没有到来”
污染来袭,不少公务人员的元旦假期泡汤了。
年底这几日的污染应急效果如何,决定了一年的空气质量成绩单。詹良在某省生态环境厅工作,元旦假期一天都没能休息。
加班的不只是环保部门。元旦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詹良所在的省生态环境厅根据省政府要求,紧急召开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专题调度会。随后各市再开会、再部署、再动员,经信、公安、生态环境、住建、商务、交通运输、气象等多部门共同参与。
一市分管副市长表态称,“严禁‘一刀切’对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造成过度不利影响”。
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拉响,省生态环境厅派出十几个帮扶组,分赴地市,协助各地落实部分企业停产、工地停工等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有些地方觉得,反正重污染了,趁机多排放点,(PM2.5)500 μg/m³也是爆表,700 μg/m³也是爆表,没有差别。”詹良说,省里的帮扶组就是为制止地方的这种倾向。
重污染应急响应需要跨部门合作,帮扶组还要发挥协调员职能。一个建筑工地仍在土方作业、大量土方未覆盖,县生态环境部门和住建部门互相踢皮球,经帮扶组协调后,县分管领导答应立即办理,举一反三。
应急响应中,城市的主战场是工厂、工地和公路,而农村的重点是农田。
在陕西宝鸡麟游县,冬季农闲是处理玉米秸秆的时节。大规模焚烧秸秆的威力不容小觑。每年9月,印尼“烧芭”导致邻国新加坡全境笼罩在呛人的烟霾中;国内东北地区每年3、4月焚烧秸秆,也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因。
从2018年起,麟游县开始禁烧秸秆,但效果一直不理想,2021年,村民王格堂曾因焚烧秸秆被罚款300元。但2023年底,他发现管法跟之前不一样了。村里统一行动,粉碎机开进村里的四百多亩地,将秸秆粉碎后打包、统一运走,加工为牲畜饲料。
短短几天,所有农田的秸秆全部处理完成,没有发生一起焚烧现象。效果立竿见影。往年12月底,雾霾常常在焚烧秸秆后光临。但当2023年底,一百多公里以外的西安陷于重污染时,村里没有出现雾霾。
1月6日,小寒,如约而至的冷空气吹散黄淮、江淮等地盘踞多日的雾霾,应急减排响应取消。
对于这场跨年霾,业内专家并不意外。
“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有什么妙招能一下子把污染降下来?”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在多个城市调研时常被问到这种问题,“但大气污染防治没有捷径,更没有灵丹妙药。”短期应急减排不能代替常态污染防治工作,重污染应对十分重要,但应处理好应急工作与长期的日常污染防治工作的关系。
2013年-2022年,十年间我国的GDP总量增长了69%,PM2.5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治理越到后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越大。”冯银厂表示,减排空间越来越窄,后续措施更应考虑如何平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比之前的措施困难得多。
2023年12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面世,要求到2025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相较于前面两部国家级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最新计划的一大特点是更加兼顾空气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曾多次公开警示,“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部总工刘炳江: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 》)。
经历了这场跨年霾后,公众应该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
(陈修吉、李琰、松琦、詹良为化名)
转载自:南方周末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