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出的良方。如今长江安澜,水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日前,2023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论坛在武汉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 水生万物”为主题。与会专家从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水生态保护与发展、长江十年禁渔等多方面展开交流与研讨,全面展现长江经济带水生态发展成就,探索长江流域综合治理趋势,为持续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问诊把脉”。
现场,长江“十年禁渔”首倡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通过视频发出倡议:长江大保护工作是长期的,希望全民参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让母亲河长江休养生息。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系统阐释了中国鱼类养殖发展史以及鱼类养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阐述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以中国智慧推动渔业转型的重要性。他指出,长江十年禁渔,一不会影响我国渔业的发展,二不会影响百姓生活对水产品的需求,却能让长江休养生息,渔业种质资源得以恢复,是保护渔业和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现场作《长江江豚保护及其启示》专题报告。他表示,多年来,我国坚持“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三大保护策略,被誉为“水中大熊猫”、“长江精灵”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逐步回升。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这也是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历史性的首次实现了止跌回升。然而近40年,长江江豚数量一度急剧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期,长江大约还有3600头江豚,2006年锐减至1800头左右,到了2012年,仅剩下约1045头。2017年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仅存约1012头。王丁表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止跌回升得益于长江大保护政策和十年禁渔政策落地实施,以及全社会的关注,但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依然较少,极度濒危现状依然未改变。王丁表示:“河流涨水时被淹没的河漫滩是鱼类重要的产卵场,我们调查发现,现有的河漫滩可能不到上世纪70年代的30%,所以从长远来看,如何修复和恢复长江的自然生机,也就是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是我们下一步长江大保护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王青锋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员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研究员、水生所刘焕章研究员、长江局王英才总工程师、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潘迎捷教授等分别作了题为《水生植物多样性与保护》、《长江鱼类资源与环境现状》、《长江中华鲟的种群现状与未来保护方向》、《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考核》、《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的专题报告,从不同角度解读长江大保护,为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转载自:江夏长江禁捕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