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金口种群”、中间“天兴洲小种群”、下游“双柳种群”江豚回归江城现三大“种群”

发布时间:

2023-11-16

浏览次数:

上游“金口种群”、中间“天兴洲小种群”、下游“双柳种群”江豚回归江城现三大“种群”

科考队员在观察江豚情况。  记者刘斌 摄

上游“金口种群”、中间“天兴洲小种群”、下游“双柳种群”江豚回归江城现三大“种群”

科考队员在施放水下声呐。  记者刘斌 摄

上游“金口种群”、中间“天兴洲小种群”、下游“双柳种群”江豚回归江城现三大“种群”

江豚在天兴洲嬉戏。  姚崇怀 摄



从8日至10日,历时3天的野外科考证实,武汉水域两端都有江豚在活动。


10日,从8时30分到16时30分,记者全程跟随科考团队追踪8小时,寻找江豚踪迹。12℃—14℃的江面上,江风吹拂,偶有风浪,考察船像风吹羽毛一样摇晃颠簸。在船尾,科考队员手持缆线,将拖曵式水下声呐放入水中,并实时监测。在船头,科考队员举着望远镜和长焦相机,目视观察江面情况。


这次“2023年长江干流武汉段长江江豚监测调查”,由武汉农业农村部门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组织实施,覆盖长江武汉段150.5公里的江段。   


与此前的长江全流域江豚科考不同,这是武汉首次组织开展的本区域小型断面式江豚科考,以评估长江武汉段的江豚种群现状,进一步推动“江豚回归江城”工作,验证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成效,为下一步推进“数字江豚”项目实施进行前期调研。


目前,这次科考只是完成了野外科考部分,相关数据还须进一步研判才能确定。


3天里,通过水下声呐监测和人工目视观察,共在武汉水域记录到6头次江豚的声信号。其中,8日-9日的科考线路,是武汉渔政码头至上游的簰洲湾。在江夏金口铁板洲至簰洲湾水域,水下声呐分别监测到2、3头江豚发出的声信号。结合江夏区、武汉经开区渔政巡护人员的目视观察,以及武汉渔政“天眼”的持续记录,初步判断:有一个2—3头的“金口种群”在此逗留栖息。


10日的科考线路,是武汉渔政码头下行至武汉、鄂州、黄冈三地交界处的罗霍洲,然后回转武汉渔政码头。当天11时31分,在新洲双柳大桥江面,发现1头江豚。它似乎跟大家玩起了“躲猫猫”,跟大家打了一个照面,潜下水就不见起来。


通过9月14日布设在新洲渔政码头的武汉首套“阵列式水下实时声学监测仪”(阵列式水下声呐),研究人员最多时听到了10头江豚在新洲双柳水域发出“嗞嗞嗞……”脉冲信号;再结合新洲区生态志愿者的目视观察,据此判定:有一个“双柳种群”将这里作为舒心的栖息地。


而在武汉的“地理心脏”天兴洲水域,11月2日,泳友拍摄到3头江豚从距离身边50米处“擦身而过”;7日,华中农业大学姚崇怀教授、湖北美术学院潘延宾教授、自然爱好者代瀚,同样在天兴洲水城目视观察到3头江豚嬉水,姚崇怀教授抓拍到几张照片。


这个“天兴洲”小种群,与“金口种群”和“双柳种群”存在什么关联,目前还不能得到证实。但总体来看,江豚已扩散至武汉水域的上下两端,并向武汉中心城区水域继续扩散。“江豚回归江城”不再是愿景,而是现实!


转载自:武汉农业执法 来源:武汉晚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