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锡山农村污水处理一“网”管尽

发布时间:

2023-07-18

浏览次数: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已覆盖300个村庄,实现污水分类集约精准处理

无锡锡山农村污水处理一“网”管尽

图为白米荡小院。


       ◆本报见习记者 张冰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白米荡旁,有一座白米荡小院。记者近日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挂满蔬果的菜地,旁边汩汩清流喷涌而出。看这田畴染绿、生机勃勃的景象,很难想像这是白米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点。据了解,这个站点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50吨,满足周边区域7个自然村的村民生活污水处理需求。


        像白米荡这样的污水处理站点已在锡山区遍地开花,目前覆盖了300多个村庄。


       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启动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行动,对原有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全面翻新改造,并由此创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锡山模式”,入选江苏省2022年度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那么,“锡山模式”到底是如何运行的?有何创新之处?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1年+8年,实现分布建设滚动投资


       作为民生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及后期运营需投入大量资金,仅靠地方财政难以持续。


       2009年,锡山区作为无锡市试点区域,开始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但早期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照搬城市污水处理的工艺路线和方法,与农村污水特性不相符。在这一轮提质增效行动中,如果重新改造,资金需求巨大。


       政府主导,谁来建设?又该如何探索多元化融资机制,让资金投入可持续?锡山区政府大胆探索,共建运营主体、创新投融资模式。


       锡山区政府和江苏省环保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江苏省率先由省级和地方国企合作成立项目公司,由区政府授予项目公司投资建设运营权。省市国有资本联动,推进全域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项目建设采取“1+8”年模式,按照1年建设期和8年运营期,滚动实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管理。当9年期满开启新一轮周期投资建设运营。每年的投资可根据地方财力和治理需求进行调整,实现分布建设滚动投资。


    “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公益性特点明显,其可经营性资产权重低、资金投入大、运营成本高,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要保持长期投资都很困难。”江苏省环保集团控股公司启德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松林告诉记者,“我们把‘1+8’年模式命名为‘锡山模式’,非常适合农村污水处理类型的项目。”


 “‘锡山模式’优势明显,可融资、利率低、有扶持,相当于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主动让利,一方面设置较低投资收益率与合理的回款周期;另一方面,延长政府的付费周期。政府资金可以分8年进行投入,既减轻政府的地方财政压力,又满足地方高质量考核的要求。” 周松林介绍,这一模式的总体费用相较其他模式也低不少。


“‘锡山模式’下的农污治理项目不需要村民自筹任何费用,像白米荡站点周边有大片菜地、果园,村民浇地还可以直接用处理过的水,经济便捷。”周松林说道。


       分类集约、分户施策,紧盯群众诉求


       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复杂而多元,除了需要整体系统规划,因地制宜也是关键。“锡山模式”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实现管网与设施之间、管网与管网之间、设施与设施之间的系统性衔接,达到规划建设的整体协同。


       锡山区有755个村庄,每个村庄的自然禀赋及规划定位都不同,加之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管网铺设难度大、农民生活习俗不同、对生活污水处置的要求不同,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分类施策、一户一策。


       此外,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群众诉求和满意度更为关键。


    “项目实施前,我们就先进村调研踏勘,为每一户都分别建档,和村民沟通布点和管路走向,方案制定后再进村沟通对接,达成一致后设计施工图,完成后再次和每户确认,确保方案无争议、可操作。”周松林说。


       周松林介绍,对可纳管的农户污水应接尽接,通过污水管网就近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无法纳管的农户,或是离污水处理厂较远、纳管经济成本较高的农户,聚集到统一的污水处理站点,则通过管网收集周边农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偏远分散户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净化生活污水,实现所有污水分类集约、精准处理。


       白米荡离污水处理厂较远,周边农户较分散,所以选择了集中收集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的方式,统一建立污水处理站点。


        周松林手指着一个圆形花坛说道:“看,这里是复合滤池,地下有多种介质的复合填料,地上有亲水性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填料的吸附作用,使水质达到较高的标准。”


     “我们浇地的水是再生水,污水就地处理达标后可以直接浇灌。”一位正在采摘蔬菜的村民说。


       周松林介绍,净化水除了用于灌溉,多余的就会排入农田旁的水渠,经由生态沟渠流入小河坝,汇入白米荡。


   “以前村里有个养殖场,鸡鸭粪便臭气熏天。周边村民生活用水直接倾倒,污水横流。现在,村里重新规划,腾退了养殖场,污水处理站点进行了异地扩建。白米荡水干净了,环境好了,我也在这边建设了白米荡小院。”从小生活在白米荡畔的范飞欣喜地介绍着家乡的改变。


       截至目前,锡山区已分类完成30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程,预计今年再完成250个。


       以智谋治,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庞杂、涉及人员众多,如果缺乏建运管控手段,项目建成后极易停运,成为“晒太阳”工程。


       装上“智慧大脑”,实现精准建设、精细化管理,是“锡山模式”的运营法宝。在建设阶段一改以往农污治理建设粗放、运管低效的传统模式,引入GIS管理系统。


    “在设计阶段对管道终端、管线、站点进行定位,将设计图纸拆解为携带工程信息的部件码。工程建设阶段对相关管线、站点的施工建设及签证变更进行扫码验收,形成可追溯、透明、规范的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的一致性。”周松林说。


    “我们在每个站点都配备了专业的运营团队,全力做好农污设施运维管理。将精细建设GIS管理系统和智慧水务运管系统互联,实现设计、建设、运营数据互通。”周松林向记者介绍,“运营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了解每个站点的运行状态。二维码一扫,项目设计图纸、所用材质、使用寿命等信息即可全部显示。”


     “可以说,平台实现了农村污水从产生、预处理、远程输送、泵站提升、窨井监测、管网监测、污水处理、尾水排放、排污口监测、河道断面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相关设施、设备的自动监测与智能控制。”周松林介绍,一旦发生设备故障、数据异常等情况时,平台会启动报警机制,运维人员接到派单后立刻到现场巡查,进行校准、维修、耗材更换等工作。节省了人力成本,缩短了故障排除时间,保障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


       据介绍,在智慧农污站管一体化管理平台上,所有数据都公开透明,平台接入区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控系统中,全区所有站点的运行数据、外观、现场实时图像、水量电量等数据全部公开可查,这也为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常态化监管提供了便利。


    “未来两年内,‘锡山模式’将会实现在锡山区755个村庄全覆盖。这只是起点,希望这一模式能继续推广,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生态环境的改变,为建设美丽乡村树立样板。”周松林说。


       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慕名来白米荡的游客越来越多,范飞的白米荡小院成了网红打卡地,一幅乡村环境美、农民收入增的美好图景正在绘就。


      转载自:中国环境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