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正快速崛起成为万亿级的产业新赛道。
深刻认识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打造增长新引擎、开辟产业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选择,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落实国家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广、带动能力强且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在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基础上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新型低空生产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结合,开辟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显著提高了经济社会活动效率和用户体验,形成了一种容纳并推动多领域协调发展的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综合经济形态,具有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近年来,低空经济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居民消费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通过不断突破创新,兼具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作用,在拉动有效投资、创造消费需求、提升创新能级等方面潜力巨大,是推动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撑,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增进民生福祉,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提供新供给。低空经济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巡查、应急救援、城市巡逻、森林防火、医疗救护等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数据共享构建便捷高效的一体化治理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手段。低空经济对固定基础设施依赖低,影视航拍、空中游览、消费娱乐等应用场景的拓展带动了文旅、体育等产业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航空消费门槛大幅降低,对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效果显著。随着低空飞行活动应用场景向城市空中交通等领域拓展,无人机物流配送、低空运输等将进一步改善城市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的交通条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有利条件。丰富民航业态,为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提供新途径。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无人驾驶航空新业态,逐渐成为民航业与相关产业交融互动的重要平台,将显著提升民航业的战略承载力、影响力、带动力。一方面,通过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拓展、新模式创新,促进传统通用航空产业迭代升级,进一步补齐传统通用航空发展短板,为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另一方面,无人驾驶航空较传统通用航空具有低成本、低门槛等优势,丰富了高效出行、物流运输等航空消费场景,拓展了航空市场服务空间。低空经济依托航空与数字技术融合,加快民航数字化转型和管理模式重塑,驱动民航产业组织方式、运行管理模式、安全监管体系等由人工管理向智能管理“跃升”,推动民航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航空制造,为关键技术创新应用提供新空间。低空经济创新驱动特征明显,与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导航、卫星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对产业经济格局重塑作用强,越来越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角逐的新领域。发展低空经济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在民用航空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推动传统通用航空在材料、设计、制造等领域实现转型升级,扭转传统通航制造技术落后局面,推动我国在全球航空竞争中实现“换道超车”。当前,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信息、通信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成为全球技术产业竞争的新前沿,发展低空经济有利于发挥我国应用场景广、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为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为我国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和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重要保障。
如同任何新事物最开始总是聚焦着最高的关注度以及最具执行力的参与者,短时间内可以看见造型各异未来飞行器产品跨海升空、五花八门场景应用的探索、“概念股”下聚集的巨量资本、各层级政府措施方案目标的出台甚至“卖天空”这样的争议话题轮番登场。在必须承认低空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未来社会生产生活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同时也有机会帮助中国产业和科技领域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实现重构的同时,尊重行业客观规律,通过对传统成熟业态提质增效的改造推动低空经济融入各行各业实现市场规模的壮大,也是低空经济真正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蛰伏新生“低空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业,这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围绕通航产业和低空飞行活动建立的包括制造、运营、管理、培训以及服务等整个产业链条和生态系统有机会成长为一个融合诸多产业的经济形态。”一位在通用航空产业深耕超过二十年的资深业内人士在交流时谈到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之一的低空经济时表示,“这些年来围绕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也先后推行了包括空域管理改革以及行业扶持政策在内的诸多提振措施,但相较于民航业的发展速度来看通航显然发展速度并不如预期。”国务院在2016年出台的《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通航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5000架机队、200万小时飞行量、1万亿经济规模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通航企业的目标。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在2024年上半年发布的《202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传统通用航空企业690家,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数量达449个,通用航空在册航空器总数达3303架,通用航空全年共完成飞行137.1万小时。相比之下,裹挟着包括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下称“eVTOL”)等汹涌而来的新兴通航产业则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以旋风般的成长速度,将尚未真正被激活的传统通航产业衬托成“夕阳产业”。根据《统计公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民航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方面,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且使用民用无人机的通用航空企业达到19825家,全行业无人机拥有者注册用户92.9万个、注册无人机共126.7万架、有效无人机操控员执照共19.44万本,全年无人机累计飞行小时2311万小时。
实际上,正如电动汽车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始颠覆百年来传统能源汽车产业的根基,并且使得一直处在跟随状态的中国汽车产业看到了在这个领域重建话语权的机会,在新技术趋势和数十年积累的产业基础之下,以无人机、eVTOL为代表的新兴航空制造产业也让正试图在“高空”挤占一席之地的中国企业在“低空”看到了好的机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十分成熟的通航产业在中国“遇到了很多困难,成为行业发展的短板,造成了民航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但新兴通航产业尽管在产品、运营体系、政策法规乃至应用场景等诸多方面还远谈不上成熟,但在短时间内就已经从发展规模、顶层设计到政策执行层面,迅速成为“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呈现出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并且发展空间广阔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浪淘沙正如所有新生事物都将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会吸引到各路“势力”扎堆“淘金”,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因为各自基础不同、目的不同以及发展路径不同,伴随着产业自身发展的规模和前景,从最初的“万千宠爱”逐步成为沥尽真心后的坚持。同样对于通用航空产业以及经过新政策环境和生产力水平加持下再次回到聚光灯下的低空经济而言,能否抓住这样的机遇,成为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真正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都将是摆在决策者、管理者乃至参与各方面前的核心问题。“一个好的趋势是,目前看来新一轮低空经济的发展走向,不仅是自下而上从产业生态、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等方面逐渐开始建立起基础,更是从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自上而下迅速开始创造出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发现环境。”一位从传统通航企业转投无人机企业的资深行业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士表示。
在从中央到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低空经济相关政策、规划以及指导意见等诸多引导同时,12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下辖的全新机构低空经济发展司也正式亮相。按照官方说法,这个新部门是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的职能司局。“认识到之前在扶持通航产业过程中的弯路和不足,对新一轮低空经济的前景有很大的意义,”在前述通航资深从业者看来,“同样是被寄予厚望的万亿级产业,通航多年来发展未及预期,主要问题还是在政策导向和运作机制方面都没能真正理顺,对企业来说想在这一块真正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转起来比较难。同时在法规和标准管理体系以及空域开放等方面也希望可以有更大的力度。”
现实路径实际上,无论是传统的通航,还是以无人机、eVTOL等为代表的新兴通航,能否真正建立起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生态的关键就在于应用场景的拓展。“传统通航的优势在于产业链成熟,有成熟的技术和安全保障体系,同时也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相比较来说,虽然像无人机和eVTOL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巨大,但现阶段无论是产品还是管理体系还是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比如无人机飞行监管体系还需要建立,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场景尚未成熟,市场培育需要时间。”一位在通航飞行器制造企业从事研发的人士表示,“传统通航业务完全可以成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拓展和商业模式搭建的切入点,在技术创新与概念落地过程中起到市场培育的作用,不仅能够为新兴通航业务建立市场基础,同时也能激发传统通航的市场潜力。”
从十多年前概念的提出,再到2025年以来被确立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也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之一,低空经济从航空产业业态发展方向的探索一跃成为被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寄予厚望,身担“万亿级”体量的新兴经济形态,并在短时间内搅动了从各地政策趋势到一大批相关产业和企业围绕其构建产业生态乃至资本业态的热情集中释放。
转载自:低空经济时代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