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小江豚成为武汉“新居民”

发布时间:

2024-06-24

浏览次数:

6月9日18时15分,武汉白鱀豚馆饲养的雌性长江江豚“福久”顺利分娩,产下一头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5公斤的雄性小江豚,编号:F9C24,为白鱀豚馆的江豚家族再添一位新成员,也为长江江豚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希望。10多天来,小江豚生长状况良好,目前正在经历一个独特的“蜕皮”过程。


 ■ 豚妈“福久”再度产仔

一头小江豚成为武汉“新居民”

江豚“福久”母子亲昵互动。   记者金文兵  摄


豚妈“福久”,2011年由鄱阳湖引进至武汉白鱀豚馆,今年15岁,正值壮年。


去年6月初,在持续的孕产监测中,科研人员发现“福久”怀孕。


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科研人员对“福久”行为进行监测,调配营养,并精心做好清洁产房、分娩护理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经过12个月的妊娠期,今年6月9日上午,护理人员注意到“福久”开始剧烈跳跃,一分半钟后又恢复平静。随后,又伴有间歇性快游和跳跃行为。


通过这些反常动作,护理人员判断:“福久”快要生宝宝啦!


在科研人员和护理人员陪护下,“福久”顺利诞下小江豚F9C24。


据白鱀豚馆训练主管王超群介绍,幼豚出生后,它与母亲血脉相连的脐带因拉扯而自动断开;随后豚妈“福久”迅速找到孩子,贴心伴游,快速开始亲子互动;出生当天,小江豚F9C24就吮到第一口母乳。


目前,幼豚发育状态良好,体长体围明显增加,运动能力和肺功能明显增强,与母豚关系发展良好,哺乳行为(频次、时长)正常。


这头小江豚正在经历一个独特的“蜕皮”过程。出生一周后,它开始褪去胎皮,然后换上更为光滑的“外衣”。


 ■ 19岁“淘淘”再次喜当爹

一头小江豚成为武汉“新居民”

江豚“福久”母子亲昵互动。   记者金文兵  摄


2022年6月27日,“福久”顺利产下她的第一个小公主(“F9C22”)。


为让更多公众了解和认识长江江豚,更好参与到江豚保护工作中来,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新华社湖北分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策划发起“见证长江江豚分娩”科普公益行动。这场全球首次公布长江江豚分娩全过程的网络直播,吸引2.2亿人次在线陪产,共同见证“国宝添丁”。热情的网民现场为小江豚取名“小久久”。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介绍,即将迎来两周岁生日的“小久久”活泼健康,体重42公斤,体长1.27米,是白鱀豚馆中的明星江豚。


她的爸爸名叫“淘淘”,2005年7月5日出生在武汉白鱀豚馆,是世界上首例人工环境自然繁殖成功的江豚。


今年19岁的“淘淘”,参与繁育了“汉宝”“小久久”和这次出生的“F9C24”。这些小江豚成为人工环境自然繁殖的“第二代”江豚,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背景纵深


■ 微笑之城,全民爱豚


江豚天生一张“笑脸”,十分惹人喜爱,被称为“微笑天使”。


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全流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的1012头有所增加,标志着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呈现止跌回升的态势,保护成效显著。


每年6月是长江江豚繁殖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江豚母子最需要人类呵护的月份。武汉白鱀豚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正在推动“宁静长江”计划,推广和普及水下噪声和江豚声学监测,提前预警,防范航运伤害;并按照《长江保护法》规定,在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和江豚生命关键期,实施局部禁航限航和限速,降低水下噪声强度,共同保护江豚。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江豚回归江城”计划,长江江豚从频频光顾江城到诗意安居江城,在长江武汉段逐步形成金口、天兴洲、双柳3个种群,“江豚回归江城”初衷基本达成。


“豚爱江城”之后,武汉开启“我爱江豚”新起点。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白鱀豚馆为基础,成立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开展长江江豚繁育以及科教展示行动。在武汉水域布设水下声呐系统,通过收集江豚发出的“声音”,观测江豚活动轨迹。


武汉市创新开展“数字江豚”生态建设,依托数字技术,对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繁育保护、科学监测、文化创意、社会参与等进行全方位数字赋能,构建与江豚保护相关的数字“生态群落”,用数字技术赋能长江大保护。


转载自:长江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