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鸟翔集 和谐共生 武汉沉湖湿地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乐章

发布时间:

2024-04-27

浏览次数:

人间四月天,武汉沉湖湿地满眼绿色,湖水清澈,湖面上鸟儿成群戏水,一幅生机蓬勃的自然风光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武汉蔡甸沉湖湿地,武汉市最大的“生态之肾”,也是江汉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沼泽湿地,总面积17.4万亩,是全国64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4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0种,被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自设立以来,蔡甸区持续加强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经多年不懈努力,沉湖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主要保护对象鸟类数量稳步增长,2022年越冬水鸟达8.5万只,居全省第二。沉湖湿地因其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在2022年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万鸟翔集 和谐共生 武汉沉湖湿地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乐章


退养还湖,还绿于民


过去,沉湖湿地周边街乡和村民一直靠水吃水,大面积围垦湖泊、在湿地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导致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多年积累形成了一些违规问题。


2019年,为了保护好沉湖湿地这块大自然馈赠的生态瑰宝,蔡甸区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直接投入约9000万元资金,拆除湿地湖泊“三网(围网、网箱、拦网)”3.2万亩,完成畜禽退养、水产养殖“三区”划定;全面取缔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历史遗留的种植、养殖生产经营活动,退养面积约7.8万亩,并将该范围内的土地(水域)流转或托管至沉湖湿地局统一管理;完成绿盾行动和环保督察问题整改52个。


退养还湿后,蔡甸区投资7192.5万元对沉湖湿地进行保护与修复,建成武汉市首个智慧湿地监测系统,完成疏浚巡护水道13公里,新建巡护栈道890米、巡护码头1座、观鸟屋1处,修复退化湿地1400公顷,恢复湿地植被110公顷,使沉湖湿地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生态补偿,请鸟吃饭


“以前靠水吃水,周边的村民以养殖、种植为生。”蔡甸村民介绍,因临近沉湖湿地,常有鸟儿捕鱼、啄食庄稼,给村民造成经济损失,驱鸟赶鸟曾是村民的日常。


为此,武汉制定出台《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市、区两级每年共同出资473万元,2017年起提高至每年642.9万元,用于对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村(社区)和农户配合保护湿地和鸟类等野生动物给予经济补偿,实现政府“买单”“请鸟儿吃饭”,有效缓解了湿地保护与周边农业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了更好保护鸟类,蔡甸区还充分发挥科技作用,目前已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安装了水质、气象、野生动物等59个前端物联感知设备,建成了武汉市首个智慧湿地平台,能够通过视频和音频识别鸟类,实景模拟沉湖湿地水文过程、植被分布与水文关系、游客活动与鸟类分布关系,提升了湿地管理智慧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


和合共进,全民共举


蔡甸区加强与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等科研单位及武汉观鸟会等环保组织合作,积极开展鸟类监测、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等科研监测项目,为沉湖湿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022年6月1日,蔡甸区人民法院、区园林和林业局、消泗乡等多部门联合在沉湖湿地举办“环资审判助力湿地保护”活动,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法院沉湖湿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在七壕保护站揭牌;各部门在消泗乡综治中心广场通过主题讲座、宣传展板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新颁布的《湿地保护法》。


鸟儿流连忘返,城市绿色呼吸,市民爱惜守护……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湿地融合律动,共同绘就“湿地之城”武汉的靓丽生态底色。


转载自:武汉生态环境  来源:湖北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