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观察

发布时间:

2024-04-20

浏览次数:

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观察


2月13日,鸟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隔河岩库区,只见万顷碧波绕青山,壮美风光美如画。2016年以来,长阳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对境内的网箱养殖设施全部拆除,以保护清江水生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春满荆楚,万物生长,千帆竞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考察湖北,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使命任务。


思想伟力耀荆楚。湖北省委牢记殷殷嘱托、勇担时代使命,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政治智慧、政治担当,全面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实践力量兴荆楚。湖北省委立足实际,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谋划和考量,推进开放性举措和系统性实践,形成了“五个以”的实践体系框架、“五个一”的推动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北焕发蓬勃生机。


披星戴月,只争朝夕。荆楚儿女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时代“荆”彩答卷。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治荆楚必先治水。


水是湖北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省情。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承担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


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做好湖北各项工作,必须从解决好水的问题入手。


谋定而后动。省委决定,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同共进。


在“面”上,省市共同编制规划纲要——


将全省划分为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细化落实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正面清单。


在“线”上,在荆州、荆门、咸宁、十堰、恩施等5个市州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以水系为脉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及道路、村庄和城镇,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镇乡村系统治理。


在“点”上,推动重点地区绿色低碳发展——


编制三峡(坝区)统筹发展与安全综合试验区规划纲要和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规划纲要。


一子落而满盘活。


保护和发展统筹起来——


十堰市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实施治水“十大攻坚”行动,27个国控断面100%达标,小流域综合治理起势见效,并入选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


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赤壁市羊楼洞港流域在流域治理中,探索“守护一库清水、培育一个产业、打造一片田园、繁荣一座小镇”,茶马古镇再现繁华胜景。


从江汉平原到茫茫林海,从大别山到武陵山,省市县统筹、上下一体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强则湖北强,湖北强则中部强。


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是搭建供应链体系。


发展中,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也在于供需错配。


省委审时度势提出,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医药等重点领域搭建供应链平台,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学习借鉴沿海地区先进经验,举办专题讲座辅导,搞清楚、弄明白供应链体系“是什么、怎么建”。


供应链平台应运而生——


组建楚象、国控、长江汽车、长江船舶、华纺链、磷化工、九州医药等供应链平台企业,并在短期内实现良好运营。


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有序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加速打通产业发展堵点、难点。


思路一变天地宽。


各类企业的机会更多了——


供应链平台坚持公共性、普惠性、开放性、共享性,各类资源要素在平台更好集聚,各类企业平等享受平台资源和服务。


以供应链思维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主体,以“用”为导向搭建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探索创新投入风险政企共担新机制;


在武汉试点搭建“安居链”住房供应链平台,集成政府服务,推动供需对接;


搭建农业农村供应链平台,打通“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双向运行堵点,促进农民保收、市场保供。


供应链“金网”、贸易“商网”越织越密,促进供需对接、融合国企民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动力。


世界城镇化的规律是,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我省城镇化蕴含巨大内需潜力和增长空间。


看历史机遇——


调研发现,我省不少县市的人口流动出现转折性变化,返乡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县域人口减少、县城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回流正处在窗口期。


看现实趋势——


数据显示,随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的农村居民也在向县城集中。


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千方百计让更多湖北人回来,吸引更多人来湖北干事创业?


省委探索旧城更新模式,开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及“双集中”发展试点,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创新城市更新模式——


2023年,武汉启动8个成片改造示范点项目,探索政府支持、居民合作组织与市场主体共同实施、金融机构创新模式的城市更新模式,提高小区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在阳新、石首、京山、嘉鱼、黄梅、仙桃等县市开展试点,制定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打工大县”阳新通过引人聚人、壮大产业、完善服务,让返乡创业就业人员“引得进”“留得下”“过得好”,逐步实现县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


黄梅探索推动“人、城、产”融合发展,出台农民进城后“三权不变”、鼓励生育、增加学位、住房保障等综合政策,引导农民向县城集中,2023年城镇化率提高1.37个百分点。


随着试点县市一系列民生支持政策的落地见效,返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在县城“安居”又“乐业”,县城发展活力涌动潜力十足,一个个精彩的“小城故事”正在上演。


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既要推动‘四化’发展,更要在‘四化同步发展’上下功夫!”


“必须抓住全球信息化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对标对表,找准路径。省委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湖北最大的实际。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信息近乎免费,处理信息的知识和方式成为昂贵的资源。


如何处理并用好这些信息?从信息化建设入题。


在武汉、襄阳、宜昌等地,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先行铺开。


建平台、建机制、建标准——


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编码赋码,集成“一标三实”,打造数据统一管理、系统统一融合、服务统一发布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


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要求,实现建筑物白模精准定位、标准地址治理对齐、“三实”数据关联上图;


制定《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规范》,创新建立21位统一识别代码,赋予各类管理对象数字“身份证”,支撑万物标识互联。


在智慧城市“大踏步”走来之时,智慧制造、智慧建造正齐头并进。


统筹推进,数化湖北行动方案适时出台,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亮点纷呈。


信息化新动能,以秒为计传递,为湖北发展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新细胞”,提供了一种又一种“新思路”——


工厂里,武钢大规模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将炼钢工序融合为人机一体、操维一体的高效智能化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流程。工人们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一键炼钢”,点点鼠标就能远程控制微米级精轧。


山水间,流域面积广、支流复杂的白莲河水库启动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系统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孪生流域共建共享,搭建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昔日多头管理、无序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


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美好环境,人人向往;幸福生活,人人追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部署。2022年8月,我省选取1038个城乡社区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


重构城乡社区基本治理单元——


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


“五共”工作法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干部沉下去,组织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群众成为主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共同缔造,润物无声。从山区到平原,从社区到村落,办成了一批好事实事,探索了一批制度成果——


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拉家常、问需求,各级党员干部累计下基层超过240万人次,累计收集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心的问题48万多个、解决43万个。


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全省及时总结基层首创的好做法,制定出台农村寄递物流、老年人助餐服务、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政策性文件15个。


更具价值的是,政府自上而下大包大揽的单向治理方式,变成政府、社会、群众一同出力一起奋斗的共治模式。


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成为荆楚大地最富生机、最有活力的基层实践。


历史是奋斗者的坐标系,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湖北奋勇向前。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年。展望未来,荆楚儿女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先行领跑的志气、力攀高峰的勇气、一往无前的锐气,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增光添彩。


2月13日,鸟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隔河岩库区,只见万顷碧波绕青山,壮美风光美如画。2016年以来,长阳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对境内的网箱养殖设施全部拆除,以保护清江水生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春满荆楚,万物生长,千帆竞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考察湖北,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使命任务。


思想伟力耀荆楚。湖北省委牢记殷殷嘱托、勇担时代使命,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政治智慧、政治担当,全面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实践力量兴荆楚。湖北省委立足实际,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谋划和考量,推进开放性举措和系统性实践,形成了“五个以”的实践体系框架、“五个一”的推动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北焕发蓬勃生机。


披星戴月,只争朝夕。荆楚儿女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时代“荆”彩答卷。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治荆楚必先治水。


水是湖北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省情。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承担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


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做好湖北各项工作,必须从解决好水的问题入手。


谋定而后动。省委决定,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同共进。


在“面”上,省市共同编制规划纲要——


将全省划分为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细化落实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正面清单。


在“线”上,在荆州、荆门、咸宁、十堰、恩施等5个市州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以水系为脉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及道路、村庄和城镇,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镇乡村系统治理。


在“点”上,推动重点地区绿色低碳发展——


编制三峡(坝区)统筹发展与安全综合试验区规划纲要和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规划纲要。


一子落而满盘活。


保护和发展统筹起来——


十堰市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实施治水“十大攻坚”行动,27个国控断面100%达标,小流域综合治理起势见效,并入选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


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赤壁市羊楼洞港流域在流域治理中,探索“守护一库清水、培育一个产业、打造一片田园、繁荣一座小镇”,茶马古镇再现繁华胜景。


从江汉平原到茫茫林海,从大别山到武陵山,省市县统筹、上下一体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强则湖北强,湖北强则中部强。


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是搭建供应链体系。


发展中,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也在于供需错配。


省委审时度势提出,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医药等重点领域搭建供应链平台,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学习借鉴沿海地区先进经验,举办专题讲座辅导,搞清楚、弄明白供应链体系“是什么、怎么建”。


供应链平台应运而生——


组建楚象、国控、长江汽车、长江船舶、华纺链、磷化工、九州医药等供应链平台企业,并在短期内实现良好运营。


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有序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加速打通产业发展堵点、难点。


思路一变天地宽。


各类企业的机会更多了——


供应链平台坚持公共性、普惠性、开放性、共享性,各类资源要素在平台更好集聚,各类企业平等享受平台资源和服务。


以供应链思维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主体,以“用”为导向搭建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探索创新投入风险政企共担新机制;


在武汉试点搭建“安居链”住房供应链平台,集成政府服务,推动供需对接;


搭建农业农村供应链平台,打通“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双向运行堵点,促进农民保收、市场保供。


供应链“金网”、贸易“商网”越织越密,促进供需对接、融合国企民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动力。


世界城镇化的规律是,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我省城镇化蕴含巨大内需潜力和增长空间。


看历史机遇——


调研发现,我省不少县市的人口流动出现转折性变化,返乡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县域人口减少、县城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回流正处在窗口期。


看现实趋势——


数据显示,随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的农村居民也在向县城集中。


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千方百计让更多湖北人回来,吸引更多人来湖北干事创业?


省委探索旧城更新模式,开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及“双集中”发展试点,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创新城市更新模式——


2023年,武汉启动8个成片改造示范点项目,探索政府支持、居民合作组织与市场主体共同实施、金融机构创新模式的城市更新模式,提高小区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在阳新、石首、京山、嘉鱼、黄梅、仙桃等县市开展试点,制定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打工大县”阳新通过引人聚人、壮大产业、完善服务,让返乡创业就业人员“引得进”“留得下”“过得好”,逐步实现县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


黄梅探索推动“人、城、产”融合发展,出台农民进城后“三权不变”、鼓励生育、增加学位、住房保障等综合政策,引导农民向县城集中,2023年城镇化率提高1.37个百分点。


随着试点县市一系列民生支持政策的落地见效,返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在县城“安居”又“乐业”,县城发展活力涌动潜力十足,一个个精彩的“小城故事”正在上演。


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既要推动‘四化’发展,更要在‘四化同步发展’上下功夫!”


“必须抓住全球信息化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对标对表,找准路径。省委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湖北最大的实际。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信息近乎免费,处理信息的知识和方式成为昂贵的资源。


如何处理并用好这些信息?从信息化建设入题。


在武汉、襄阳、宜昌等地,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先行铺开。


建平台、建机制、建标准——


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编码赋码,集成“一标三实”,打造数据统一管理、系统统一融合、服务统一发布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


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要求,实现建筑物白模精准定位、标准地址治理对齐、“三实”数据关联上图;


制定《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规范》,创新建立21位统一识别代码,赋予各类管理对象数字“身份证”,支撑万物标识互联。


在智慧城市“大踏步”走来之时,智慧制造、智慧建造正齐头并进。


统筹推进,数化湖北行动方案适时出台,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亮点纷呈。


信息化新动能,以秒为计传递,为湖北发展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新细胞”,提供了一种又一种“新思路”——


工厂里,武钢大规模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将炼钢工序融合为人机一体、操维一体的高效智能化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流程。工人们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一键炼钢”,点点鼠标就能远程控制微米级精轧。


山水间,流域面积广、支流复杂的白莲河水库启动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系统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孪生流域共建共享,搭建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昔日多头管理、无序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


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美好环境,人人向往;幸福生活,人人追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部署。2022年8月,我省选取1038个城乡社区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


重构城乡社区基本治理单元——


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


“五共”工作法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干部沉下去,组织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群众成为主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共同缔造,润物无声。从山区到平原,从社区到村落,办成了一批好事实事,探索了一批制度成果——


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拉家常、问需求,各级党员干部累计下基层超过240万人次,累计收集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心的问题48万多个、解决43万个。


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全省及时总结基层首创的好做法,制定出台农村寄递物流、老年人助餐服务、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政策性文件15个。


更具价值的是,政府自上而下大包大揽的单向治理方式,变成政府、社会、群众一同出力一起奋斗的共治模式。


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成为荆楚大地最富生机、最有活力的基层实践。


历史是奋斗者的坐标系,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湖北奋勇向前。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年。展望未来,荆楚儿女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先行领跑的志气、力攀高峰的勇气、一往无前的锐气,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增光添彩。


转载自:湖北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